勤俭家风小故事(刘莉)

来源:龙山宾馆     发布时间:2018 年 06 月 15 日     浏览次数:1421      

    小的时候,我一直有个虚荣的想法,希望有一天,也能象其他同学一样,用上父亲从单位里拿出来的红头信纸写作文,然后骄傲地说:“看,这是我爸爸从单位里给我拿的信纸,他办公室里放了好多的信纸!”可是,这样的想法从来也没有实现过。

    邻居眼中的“刘主任”,从来也没有给他的孩子们带回过一本红色横条纹的信纸。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我所有的作文都是誊写在格子稿纸上——那是父亲花了两元钱买的一本本的稿纸。年复一年,我不知道用了多少本这样的稿纸,而用上一本印有单位名称的信纸,竟成了我少年时期一个圆不了的梦。

    父亲1958年从河南老家来到丹江口,参加了丹江口大坝的施工建设,可以说是我们这里第一代的水利人。那时的他只有16岁,小学文化水平。年轻的父亲凭着他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与略有文化,最终留在了城里,成了一名汽车修理工人。随后,又因为勤于钻研、修车技术精良与思想进步,经个人申请,组织考核,逐步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这个在单位里不苟言笑、却有着极高威信的“刘主任”,在我母亲的眼里,却是个“家懒外勤”的人,是个“甩手掌柜”。他除了负责每半个月做一次蜂窝煤和买一次粮食以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基本上都不太管——他不知道10岁的哥哥每天早上要吃几个馒头,他不知道8岁的我要穿多大的鞋子,他不知道家里包一次饺子要用多少面粉、多少肉,他也不知道每个月我母亲要给老家寄多少生活费;可他知道,我们住的那排平房前面的水沟堵了,他要跳到1米多深的沟里面,用铁锹把沟里的砖头等杂物铲起来;他知道,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脏了,他要拿着自家的扫把去打扫,再转回来一盆一盆地端水过去冲干净;他知道,单位上的同事们工作生活上碰到一些难事,他要尽力帮着去解决;他更知道,每一个修理汽车需要用的小零件放在什么地方,还有多少个,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垫圈,他都能如做到如数家珍。

    1997年父亲从单位上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的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下岗”了。以前的同事也总是爱找他探讨汽车修理方面的问题,他乐此不疲;小区的石凳子,他每天早上去晨练时,总是会先擦上一擦;楼道里的灯坏了,他总是自己买一个再换上,基本上不找物业的人上门来维修。

    2017年的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当时父亲正走在大坝一路,一棵大树被风刮倒,落在了一个老人身上。父亲不顾危险,不顾自己已是75岁的高龄,扶着那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去了医院。后来,老人的身体恢复以后,多方打听,找到我家,坚持要送上礼品表示感谢,父亲断然不收,一再表示,帮忙是人之常情,自己是不求回报的。

    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能为别人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可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他的表现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年轻时,他从来没有帮助母亲拎过一回菜,可是现在每天上午快十点的时候,他都会在小区门口等母亲买菜回来,帮着她把菜拎上楼,怕母亲累着;我和哥哥小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给我们买过零食,可现在,对于他的两个孙子,却是无比的大方,每周六全家团聚时,总是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糕点。父亲不善言辞,可他与母亲几十年相濡以沫,对儿女也是爱护有加,与邻居更是相处融洽。

    在我们的心里,父亲就是一棵大树,他的怀抱中,不仅有其他人,也有我们的家人。在父亲的世界里,做人就是要正派正直,做事就是要扎实踏实,对人就是要公平公正,对己就是要严厉严格。没有高大上的语言,只有身体力行,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给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人生。这就是我的父亲 ,值得我尊敬一生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