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青声:立足平凡岗位 守护绿水青山

来源:生态建设管理分公司     发布时间:2024 年 01 月 24 日     浏览次数:480       作者:张心怡

    自2020年入职博远置业公司生态建设管理分公司以来,我一直从事水土保持咨询工作,三年的实践让我对此行业有了以下认识和体会:

    首先,扎实的专业技能是立身之本。今年我完成了潘口抽蓄水保方案编制以及大藤峡水利枢纽水保验收,之前没有独立完成这类大型项目的经验,再加上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次熬夜到凌晨四五点。而这两个项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挑战,更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之前写的县区级的报告不够细化,在接触到省级、水利部级的项目后,我意识到专业深度的重要性,因此2023年投入大量精力提升自我,包括重做数据模板,深入学习水文计算、岩土验算、工程设计还有行业规范标准。水保咨询看似平凡,实则需要精细入微,越深入学习,我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以及持续提升的重要性,必须保持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断深耕。

    其次,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水保工作的关键。只有前往一线进行踏勘,掌握项目现场和主体工程的具体情况,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到“因地施策”,以及更准确地监测、预测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因此今年我多次前往项目现场,深入了解工程实际情况,例如弃土场如何堆置、应该怎样结合不同类型项目去做有针对性的设计、各项水保措施如何落实并发挥效益等。

    第三,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在工作中需频繁与建设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及政府部门多方沟通合作,因此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技巧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各方能够高效协同,共同推进项目的顺利完成。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水保咨询也不例外。从朋友那里听说有公司已经实现借助VBA和Chat GPT进行半自动编方案的时候我很恐慌,担心职业前景可能受到影响,然而我又很快认识到应该顺应发展、积极应对而非抵触变革,要把握机会借助新兴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思路,这也是我后续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回想毕业之初,我曾对水土保持专业以及工作的意义感到迷茫。直到2022年我负责郑万高铁水土保持监测,当我看见弃渣场由曾经的荒芜裸露变成草灌郁郁葱葱,业主开玩笑说谁能想到在偏僻的山沟里还能有这样一处“草场”,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项目背后,都是水保人对绿水青山的坚守,每一份微小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我们每个人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努力共同筑成了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基石。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这是中国近代林学开拓者梁希先生描绘的美丽愿景,如今它激励着我满怀热情与决心,脚踏实地投入工作,为水土保持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