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棚下的小城记忆

来源:沿江路加油站     发布时间:2025 年 08 月 01 日     浏览次数:6       作者:仲霞

    晨光里的加油机泛着金属光泽,深夜时站房内的灯光始终亮着,二十年的时光,就在这昼夜交替中流淌成河。作为丹江口市的地标性建筑,沿江路加油站的站棚下,藏着太多难以忘怀的小城记忆。

    记得好像是2016年的一个中午,天气非常炎热,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走到加油站,先是找我要了一杯水解渴,然后问我们借洗衣粉。攀谈中,他透露是在河南打工准备回西安,路上钱和手机被小偷偷了,一路走到丹江口,天气太热,想把衣服洗一下。得知他一天都没吃饭了,加油员刘会芳把自己带的饺子拿出来给他吃,还赞助了50元车费。后来他还专门写信到加油站——“刘姐、小仲,我是上个月来借洗衣粉的老郑,这50元钱终于还上了……”信中他写道:“我知道50块钱不多,但你们的好意我不能忘。在外漂泊这些年,受过不少白眼,可你们给我水喝、借我洗衣粉、还给我吃的,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个被人嫌弃的叫花子……”信的末尾,老郑说如果有机会路过西安,一定要到他家做客,尝尝他媳妇包的饺子。

    雨季时,站棚下总聚集着躲雨的路人。有背着竹篓赶集的老农,也有放学回不了家的家长和学生。这种时候,我们会主动搬出站内的板凳,烧上几壶热茶,供他们取暖歇脚。有次暴雨困住了位挑着山货、家住牛河村的大爷,加油员杨惠荣给他拿出了自己的面包,彭站长还帮忙联系了牛河的熟人顺路送他回去。大爷后来每次路过,都会捎来自家种的桃子、蔬菜,非要塞进我们手里才肯走。

    二十年过去,加油机换了一茬又一茬,加油站的标志也换了颜色,但不变的是小城人热络的问候,是油枪起落间流淌的家常故事。这些平凡又鲜活的画面,在站棚下日复一日地上演,编织成独属于这座小城的温情记忆。